<acronym id="ytqov"></acronym>
  • <tbody id="ytqov"></tbody>

  • <em id="ytqov"></em><dd id="ytqov"></dd>
  • <th id="ytqov"></th>
  • 新聞中心
    政策導讀
    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
    + 發布時間:2017-03-14 17:03:15

    《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

    發布時間:2016-08-24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最新要求,踐行落實“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適應和引領新常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促進產業向中高端邁進,筑牢“邁上新臺階,建設新江蘇”根基,特制定本綱要。 

      一、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制造業是支撐經濟平穩發展的主要力量,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戰場,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堅持發展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制造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對支撐全省經濟增長、推動社會進步、增進民生福祉發揮了巨大作用。我省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是增創競爭新優勢,搶占世界先進制造業發展制高點的必然選擇;是明確發展新定位,融入制造強國大戰略的客觀要求;是履行歷史新使命,推動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現實需要;是凝聚升級新動能,促進穩增長、調結構的有效途徑。必須充分認識建設制造強省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搶抓機遇,順勢而為,加快提升江蘇制造整體水平。 

     。ㄒ唬┲笇枷 

      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切入點,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著力點,以推進智能制造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立足市場需求,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工業基礎,推進集成應用,提升制造水平,促進提質增效升級,推動江蘇制造業由粗放發展向集約發展轉變、注重速度向注重質量轉變、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轉變、生產制造向創新創造轉變,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新跨越。 

     。ǘ┗驹瓌t 

      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匯聚新的動能,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規劃引導,營造寬松環境,確立企業主體地位,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 

      創新驅動,人才為本。堅持產學研用相結合,聯合攻關,協同創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強高端創新、經營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夯實制造強省人力資源基礎。 

      統籌推進,重點突破。凝聚各方共識,整合優質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實施重大工程,在重點領域力爭實現跨越和趕超。 

      高端引領,智能支撐。深化信息化網絡化技術集成應用,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質效優先,綠色發展。以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為中心,打造工業精品,實施品牌戰略;推行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全面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實現制造業綠色化轉型。 

     。ㄈ╊A期目標 

      到2020年,制造強省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創新創造能力增強。擁有一批戰略性核心關鍵技術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明顯提高。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1.3%,企業每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數提高到90人,工業企業每百億元產值發明專利授權量87件。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經濟比重不斷提高。 

      兩化融合水平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重點領域應用取得明顯進展,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總指數達到98。企業普遍依托互聯網開展協同創新、智能制造、融合服務,建成1000個智能工廠(車間)。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制造業比重達到33%,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成效顯著,制造業服務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到58%。培育一批世界級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和跨國企業集團,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集團)達到150家,超千億元6家。 

      質量效益顯著提高。制造業增加值率達到22.5%,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8。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0%。 

      到2025年,建成國內領先、有國際影響力的制造強省。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重點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2020年和2025年制造強省建設主要指標 

    類別 

    指標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創新能力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1.02 

    1.3 

    1.7 

    企業每萬名職工中科技人員數(人) 

    80 

    90 

    100 


    工業企業每百億元產值發明專利授權量(件) 

    52 

    87 

    120 


    質量 

    效益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 

    85 

    88 

    90 

    制造業增加值率(%) 

    21.8 

    22.5 

    23 


    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 

    — 

    6.5 


    兩化 

    融合 

    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總指數 

    94 

    98 

    105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67 

    75 

    85 


    關鍵工序制造設備數控化率(%) 

    35 

    52 

    70 


    產供銷財管理集成覆蓋率(%) 

    20 

    30 

    40 


    結構 

    優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制造業比重(%) 

    29 

    33 

    38 

    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 

    56.2 

    58 

    60 


    進入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的企業數量(家) 

    49 

    55 

    60 


    綠色 

    發展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 

    — 

    18 

    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 

    — 

    19 

    35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 

    — 

    20 

    35 


    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 

    — 

    10 

    20 


      二、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 

      圍繞促進轉型升級、構建先進制造業體系,立足現有基礎,著眼未來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15個重點領域,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發展,引領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提高芯片產品的設計開發能力,突破28nm及以下設計和先進制造工藝、高密度先進封裝和測試技術、關鍵裝備和材料,整體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加快新型元器件、太陽能電池、新型顯示技術、電子整機裝聯設備和關鍵儀器儀表研發和產業化,力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網絡通信設備。緊跟世界前沿技術,開展5G移動通信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等研發攻關,爭取在國內形成先發優勢;加快高效能、低成本智能終端及芯片,IPv6下一代互聯網設備,高端網絡服務器和安全產品,智能家居、車載終端等開發和應用,由加工組裝向自主研發轉變。 

      操作系統及工業軟件。發展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關鍵領域安全操作系統、工業大數據處理系統等工業基礎軟件;突破智能設計與仿真、制造物聯與服務等高端工業軟件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臺和重點領域應用軟件,建立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 

      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研發突破資源管理技術、大數據存儲技術、并行計算技術、數據分析挖掘技術、系統軟件技術、信息安全技術等核心技術。加快云計算、大數據技術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集成創新,推出先進、實用解決方案。突破物聯網感知領域核心技術,發展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縮小物聯網組網和協同處理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智能制造裝備。突破高精密減速器、高檔伺服系統、智能數控系統、在線遠程診斷等具有國內一流、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共性技術,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3D打。┭b備、高性能數控金屬切削與成型機床、多軸聯動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單元等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以及新型智能紡織機械、智能專用裝備和精密智能儀器儀表、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智能化裝備及關鍵部件。積極發展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微納制造、巨系統制造等國際前瞻性極端制造技術和裝備。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重點突破軌道交通節能環保、安全保障、智能化網絡技術,大力發展高速動車組、地鐵整車、高速重載貨運列車,提升整車制造、傳動系統、門系統、控制系統、售檢票系統、檢測系統、通信系統等研制水平,發展軌道交通大型施工和養護裝備。促進軌道交通裝備在國內外高速鐵路、城際鐵路以及城市軌道交通工程的總集成、總承包應用。 

      海洋工程裝備和高端船舶。突破綠色高技術船型研制技術,提升前端工程設計和基本設計能力,重點發展新型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卸裝置、海洋工程作業船、起重鋪管船、水下工程裝備、海上及潮間帶風機安裝平臺等,增強液化天然氣船、化學品遠洋運輸船等高技術船舶的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動力及傳動系統、通訊導航定位系統、電子電控系統等海洋工程及遠洋船舶關鍵技術和設備。 

      新型電力裝備。提升大型高效發電設備、重型燃氣輪機等裝備制造水平。大力發展智能電網管理系統及技術,加快發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壓超高壓交直流變壓器、斷路器、全封閉組合開關等輸變電成套設備,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變流器等關鍵核心設備。 

      航空航天裝備。積極參與國產大飛機、支線客機研制及產業化,突破新型航空材料、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液壓系統、燃油系統、雷達系統、航空電子等關鍵核心技術。鼓勵研制民用支線飛機、固定翼通用飛機、直升機、無人駕駛飛機等,力爭實現中小型飛機整機制造技術的新突破。發展先進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技術,加快開發北斗導航接收、發送等關鍵設備和部件。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地理信息系統、高性能遙感數據自動化處理等核心基礎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 

      工程和農業機械。突破液壓部件、傳動部件、智能控制系統、配套動力系統等薄弱環節,提升自主研制配套能力。加快產品智能化升級換代,發展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機、大噸位裝載機和大型高等級路面攤鋪機、盾構機、旋挖鉆探機、建筑施工機械、攪拌設備、登機橋及現代物流裝備、長距水平鉆孔機、超大噸位汽車起重機、重型架橋機架梁機等。發展大型高效智能化旋耕、播種、收割等農業機械和自動化規;O施農業裝備。 

      節能環保裝備。發展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節能環保型鍋爐、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低品位余熱利用裝備、富營養化污染防治、高負荷生物脫氮除磷、高效厭氧好氧生物處理、高鹽度重金屬及難降解有毒有機廢水處理等技術裝備,高可靠性、低消耗、副產品可資源化的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和工業有機氣體凈化設備,機動車尾氣凈化技術及裝備,工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重金屬及有毒有害廢物處置、電子垃圾、生活垃圾處理等成套設備,垃圾焚燒飛灰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設備、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減量化設備、污染土壤修復設備。 

      節能型和新能源汽車。掌握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大力發展低能耗、高安全性品牌汽車,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 

      新能源。突破大規模儲能、分布式能源系統集成、新一代光伏等產業核心技術,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低風速風電機組、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集中監控和智慧風場及光伏電站等管理系統、風電控制系統及設備,核級關鍵材料、零部件及高端設備等。積極運用高效智能裝備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提高綠色新能源的使用比重。 

      新材料。發展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高性能碳纖維、石墨烯、納米材料、陶瓷膜等高效分離膜材料,以及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大尺寸單晶硅、新型平板顯示玻璃、PM2.5過濾材料、功能性及高分子等先進復合材料、新型防腐涂料、面向資源再生的綠色新材料、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溫超導材料、新型電子材料、高強輕質金屬合金材料等。 

      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發展國內領先的抗腫瘤抗體、抗腫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島素、新型疫苗、生物試劑等;加快蛋白藥物分離純化介質技術、酶法合成醫學產品及中間體技術、生物提取藥物及中間體產品升級關鍵技術成果產業化,鼓勵研究開發新機理和新靶點創新藥物。加快現代中藥產業化。發展高性能醫學影像設備、臨床檢驗設備、醫用機器人、腦神經和腦認知設備、可穿戴設備及智能康復輔助設備等先進醫療設備和高值醫藥耗材,研發智慧健康信息服務產品。 

      三、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 

      建設制造強省,必須凝聚新動能,激發創造力,加快轉型升級,走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品牌化、集群化的發展之路。 

     。ㄒ唬┰鰪娮灾鲃撔履芰,提升江蘇制造核心競爭力 

      1.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瞄準江蘇制造業轉型升級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定期研究和發布制造業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路線圖。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施制造業共性技術創新行動計劃,整合創新資源,發揮產業創新聯盟作用,組織聯合攻關,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等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成果,推進實施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裝備。 

    專欄1: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裝備、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裝備、新型電力裝備、高端專用裝備等領域,研制并示范應用一批高端智能化裝備,建立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補償機制,促進示范應用單位與研制單位技術合作,提升自主創新重大裝備的質量可靠性,滿足我省產業高端發展需求。到2025年,研制并應用1000個首臺(套)重大裝備,填補國內空白裝備比例達到50%;企業機械加工數控化率、高檔數控裝備應用率明顯提高,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裝置自主化配套率達到80%以上;培育20個高端裝備制造特色和示范產業基地。 

      2.促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引導產學研用加強合作,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成果熟化和工程化等中試孵化基地。選擇一批能引領產業高端發展、市場前景好的核心關鍵技術成果,依托龍頭骨干企業實施一批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培育市場支持終端用戶為主要環節,以重大建設項目和應用示范工程為主要依托,加強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推進實施軍民融合工程,支持軍民技術相互有效利用,引導先進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滲透,鼓勵先進成熟民用技術和產品在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應用。強化技術轉移和技術交易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提升完善技術成果信息發布、共享、對接和交易服務平臺。 

    專欄2:軍民融合工程 

    建立健全軍民技術良性互動的體制機制,開展軍民兩用技術聯合攻關,重點在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船舶及配套、軌道交通、機械裝備和特種車輛、新材料、物聯網等領域實現軍民融合發展。到2020年力爭“民參軍”企業達到700家,建成10家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2家進入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培育一批軍民融合示范企業、形成一批軍民融合示范產品。到2025年力爭“民參軍”企業達到900家,建成15家省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力爭3家進入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 

    3.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支持和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對接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充分發揮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各專業研究所的技術和體制機制優勢,改建或新組一批以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為主要使命、網絡化運行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支持高等院校圍繞制造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與國內外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力量緊密合作,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完成一批重大協同創新任務,把協同創新中心打造成為產業共性技術的研發基地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引領陣地。依托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檢測機構等,推進區域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為產業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在重點產業領域和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布局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揮國家高新區的載體作用,大力引進國內外創新資源,加快形成特色鮮明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集群。 

    專欄3: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 

    以企業為主導,整合科研院所、重點客戶等資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場化運作新機制、新模式,建設跨地區、跨領域、面向行業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以應用基礎研究、產業競爭前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為主要使命,為全行業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服務的戰略支撐平臺。開展試點,制定完善規范建設標準和評價體系,重點在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領域,選擇一批具有市場發展潛力、能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具備產業基礎和科研力量的產業前沿領域作為培育重點,加快形成我省制造業創新體系。到2020年,力爭建成5-8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15家左右,積極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ǘ┩七M兩化深度融合,提高企業智能化發展水平 

      1.推進企業智能化升級。深化自主可控信息技術在制造企業中的集成應用,加快自動識別、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人機智能交互、分布式控制、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3D打印等先進制造技術的普及,促進先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提高企業在工藝流程改造、在線檢測、質量性能提升、營銷服務等領域的系統化整合能力,實現智能管控和全流程監控,構建智能化、網絡化的生產系統。推動大中型企業全面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打造一批智能制造龍頭骨干企業和國際化信息技術企業,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能技術和產品。研究制定智能工廠(車間)建設標準和認定辦法,建設一批智能工廠(車間)。 

    專欄4:智能制造工程 

    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研發應用,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構建智能制造支撐服務體系,大力發展關鍵設計工具軟件、數字化設計與仿真分析軟件、行業應用軟件等,培育發展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中介服務機構。推進重點行業智能化改造,組織創建示范智能車間。推進制造業服務化,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制造企業向研發設計、物流營銷、品牌推廣、系統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培育一批制造業服務化示范企業。到2020年,大中型企業普遍通過互聯網開展研發、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逐步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到2025年,基本建成完整的智能制造創新體系,智能制造實現廣泛推廣。 

      2.完善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完善“網+云+端”(工業寬帶、工業云、工業智能終端)的工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組織開展大中型企業寬帶“企企通”工程、工業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高帶寬專線服務,優化“工業云”、“企業云”、中小企業“e企云”等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工業信息基礎設施網絡與服務“進企業、入車間、聯設備、拓市場”。實施工業云創新服務試點,推進軟件服務、制造資源、標準知識的開放共享,培育社會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強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聯網等綜合化標準體系建設,培育發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3.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實施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計劃,推動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融合聯動發展。鼓勵企業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計算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工業大數據開放平臺,提供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等服務,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開展個性化制造和精準營銷。推動互聯網制造模式創新,建立優勢互補、開放共贏的融合創新生態體系。 

     。ㄈ┏掷m推進技術改造,凝聚產業優化升級新動能 

      1.加大技改有效投入。突出重點行業、瞄準關鍵環節實施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圍繞兩化融合、品種質量、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領域,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持續推進實施“百項千億”技術改造項目,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加快產品升級換代,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2.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實施工業強基專項行動,推進工業強基示范工程建設,通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發展水平,促進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產業鏈整體發展,進一步強化江蘇制造基礎。聚焦工業基礎領域實施技術改造,加快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推進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提升技術工藝裝備水平,提升產品性能質量。 

    專欄5:工業強基工程 

    圍繞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共性需求,推動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構建產學研用合作交流平臺,引導生產企業與用戶加強技術對接和戰略合作,促進工業基礎領域新技術新產品首批次、跨領域應用和先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工藝、產品推廣應用,推動基礎材料企業、零部件企業與整機企業戰略協作,加強產業發展與應用需求良性互動。到2025年,工業基礎領域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突破一批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和產品,在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特種材料等部分關鍵基礎領域實現自主保障,打破國外技術和市場壟斷,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支撐服務體系和整機系統、基礎支撐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3.提高投資質量效益。大力開拓技術改造項目源,儲備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強、投資力度大的優質技改項目。實施技術改造提升行動,引導企業著力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技術改造在創新引領轉型升級、增量調整做優存量、節能減排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和后評價,切實發揮重大項目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積極培育一批重大技術改造項目新增長點。 

     。ㄋ模┘訌娰|量品牌建設,擴大江蘇產品國際影響力 

      1.完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建設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適合江蘇制造發展要求的標準體系,大力推進質量認證、產品鑒定、檢驗檢測等認證認可體系建設。鼓勵重點產業突破核心技術、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擁有國際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鼓勵和引導企業采用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增強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推動優勢技術和標準成為國際標準。鼓勵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訂修訂,推進產業聯盟協同開展標準化建設,掌握產業技術標準話語權。 

      2.加快提升工業產品質量。深入推進質量強省建設和工業質量品牌創新行動,實施重點領域重大裝備技術和產品質量攻關工程,集中優勢資源破解制約江蘇制造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質量問題。推動企業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和專業性質量管理團隊。建立和完善一批質量控制與技術評價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先進質量保證技術和智能裝備應用,著力促進重大裝備、關鍵原材料和基礎元器件等產品的質量由符合性向適用性、穩定性和高可靠性轉型。 

      3.加強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推廣應用卓越績效管理、六西格瑪()、質量管理小組(QC小組)、精益生產等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推動企業建立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大對質量違法行為的打擊懲處力度。實施分類管理制度,加強對關系安全、衛生、環保以及民生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行業準入與市場退出管理,將質量要求列入行業管理重要內容。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和發布制度,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 

    專欄6:質量品牌建設工程 

    積極創建全國質量標桿,廣泛開展“千家企業學標桿”活動;每年選擇若干有一定影響力的重點產業板塊和品牌企業,以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形成核心技術配套能力、構建全產業鏈市場競爭優勢為目標,組織重大質量攻關;推廣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持續開展重點企業質量品牌高管培訓和TQM普及教育培訓。深入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完善工業品牌培育、評價、宣傳和保護機制。到2025年,我省重點產品質量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爭創國家級質量獎5家,新增省質量獎3家以上。制造業領域每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0件以上,江蘇省著名商標100件以上,江蘇名牌120個左右,形成50個左右有世界影響力的品牌產品和品牌企業。 

      4.推動名品名牌創建。扶持江蘇制造業名品名牌建設,鼓勵打造拳頭產品,重塑傳統特色品牌,做強現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創新品牌,全面提升江蘇制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依托特色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基地實施區域名品名牌培育工程。大力培育國際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自主創新品牌企業,支持自主品牌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商標國際注冊、收購國際品牌,促進品牌國際化。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保護力度,建設有利于品牌發展的長效機制和良好環境。 

     。ㄎ澹┩苿訕I態模式創新,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1.培育發展生產服務新業態。加快發展互聯網平臺經濟,積極打造大宗商品網絡交易平臺、智慧物流、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線上線下服務、網絡化協同研發與分享、網絡化工業設計、網絡化知識產權交易和中介等各類專業化網絡平臺。鼓勵企業開展產品系列設計、產業鏈系統化設計和協同創新,推進工業設計成果產業化。支持發展大數據應用服務,為各類組織提供數據租售、分析預測、決策支持服務及提供數據分享、分析平臺服務等。鼓勵發展平臺基礎設施、軟件應用、數據存儲、云安全和虛擬化等云計算服務。積極拓展傳感器網絡、智能終端、大數據處理、智能分析、服務集成等物聯網應用服務。有效推廣北斗導航系統應用服務與信息技術咨詢服務。 

      2.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引導企業加大產品整合力度,從產品供應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為客戶提供總集成總承包服務和專業化集成方案。支持企業立足品牌和核心技術優勢,外包產品加工環節,專注于產品設計、運營維護、零售分銷、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業務,基于互聯網開展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線上線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務。積極發展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推動企業圍繞客戶需求開展個性化產品設計、眾包設計、眾籌設計等網絡制造新模式。引導企業拓展在線監控診斷、遠程故障診斷及維護、工控系統安全監控、系統運行維護、網上支付結算等新業務及產品后市場服務,不斷完善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實施制造業服務化示范企業培育計劃,培育500家綜合實力強、行業影響大的制造業服務化示范企業。 

      3.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全省工業設計融合發展載體建設,加快“中國工業設計服務中心”和“江蘇工業設計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具有智能化管理調度中心、智能化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物流口岸、智能化監控與感知引導平臺等物流載體的智慧物流示范基地。圍繞汽車、鋼鐵、醫藥等重點行業,打造一批提供區域和行業全程供應鏈服務的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智慧物流數據中心和分析應用中心建設。省市聯動,建設一批互聯網產業園、眾創園和智慧園區。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園區和產業集聚區,打造一批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 

     。┘訌妼ν饨涣骱献,促進制造業國際化發展 

      1.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引導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大力度吸引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營銷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機構,促進引資、引技與引智相結合。鼓勵外資通過合資、參股、并購等方式參與省內企業改造和兼并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境外上市。借鑒國家自貿區改革經驗,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 

      2.培育跨國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大企業(集團)加快進入國際市場步伐,通過海外并購重組提升企業技術、研發、品牌的國際化水平,積極向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攀升。鼓勵企業在海外并購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機構或在人才和信息資源密集地區設立企業自我主導的研發機構,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整合資源參與合作競爭。 

      3.深化產業國際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程機械、輸變電、軌道交通、光伏、船舶等重大裝備率先“走出去”。引導省內紡織、化工、水泥、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開展國際合作,建設境外生產加工基地和產業集聚區。支持企業抱團走出去,參與境外資源能源項目合作開發,提高重要原材料和能源供給保障水平。 

      4.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開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示范,引導加工貿易向設計、研發、服務等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支持加工貿易產品內銷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優化加工貿易區域布局,推進蘇中、蘇北地區加強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保稅監管場所等載體建設,有序承接蘇南加工貿易產業轉移。 

    專欄7:制造業國際化工程 

    以“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為重點,推動我省優勢企業走出去、富裕產能轉出去、技術標準帶出去,促進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構建我省開放型經濟新優勢。開展國際化企業示范試點。加快連云港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及中哈物流中轉基地建設,推動柬埔寨西港特區等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加快形成規模產出效應。深入推進蘇州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建設。到2025年,全省對外投資效率和質量進一步提升,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展,投資方式更為多元;力爭全省對外投資中方協議投資額年均增長10%,培育50家以上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其中10家以上成為國際上有較強影響力的跨國集團,江蘇企業的國際化水平有較大提升。 

     。ㄆ撸┘涌飚a業結構調整,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 

      1.推進產業有序轉移。鼓勵園區企業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高端制造和研究開發項目,依托自身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和營銷網絡,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推動加工貿易型、勞動密集型、競爭優勢不明顯的產業向外轉移,為發展高端產業騰出空間。加強地區間產業合作,加快南北共建產業園區建設。 

      2.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鼓勵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做強做大,培育一批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激發中小企業創新創業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高、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 

      3.優化制造業發展布局。鼓勵各地錯位競爭、特色發展,科學布局區域生產力。引導蘇南地區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智能化高端成套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引導蘇中地區完善服務功能,做強做大傳統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發展高檔輕紡、生物技術與新醫藥、船舶和海洋工程、新能源等先進制造業,打造區域創新品牌。引導蘇北地區加強配套能力建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重點發展原材料工業、綠色食品、電子信息等產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4.打造現代產業集群。發揮區域資源稟賦優勢,推進產業集約集聚發展,建立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組成的產業協作共同體,打造高端智能裝備、軟件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及應用、綠色低碳節能環保、品牌紡織服裝、醫藥健康、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國際化優勢產業集群。 

     。ò耍┩七M綠色生產制造,支撐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提升工業能效水平。以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電力、輕工等主要耗能行業為重點,組織實施鍋爐(窯爐)、電機系統、余熱余壓利用、能量系統優化等節能改造。推進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設重點耗能企業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升級改造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實施能源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持續開展重點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推動建立能源管理體系,全面開展能效對標。實施能效“領跑者”計劃,倒逼工業企業能效持續提升。建立節能量交易制度,運用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2.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在鋼鐵、水泥、玻璃、石化和化工等重點行業,對超標、超總量排污和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重點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產品和其他綠色認證。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機制。大力發展環保技術裝備,鼓勵企業加快源頭減量、減毒、減排以及過程控制等綠色智能裝備的改造升級,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等大氣污染物治理裝備技術發展,滿足環境保護對技術裝備的需求。 

      3.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大力推進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打造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以汽車零部件、內燃機、辦公信息設備再制造為主體,培育具有較大規模的再制造企業,打造知名再制造基地。在消費品、裝備制造產業推廣易拆解、易分類的產品設計方案。實施省級以上開發區循環化改造,推廣產業布局耦合循環鏈接,到2022年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區創建成為生態園區。 

      4.強化節能環保監管。嚴格高耗能、高排放行業準入門檻,制定嚴于國家的主要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嚴格實施項目能評和環評制度,認真落實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置換約束性條件。嚴格新建項目排污總量前置審批,實現區域污染物新增量指標與實際減排力度掛鉤聯動。加強節能環保監察執法,對超標準、違規使用落后用能設備企業執行懲罰性電價和差別電價,強化對電力、鋼鐵、化工、建材、造紙、紡織、食品加工等行業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的治理和監管,依法加大違法排污企業處罰力度。 

    專欄8:綠色制造工程 

    組織實施企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源頭減量、廢棄物資源化等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建設一批綠色示范工廠、綠色數據中心;推動制造業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清潔能源利用比例;以內燃機、電機、工程機械及辦公設備等為重點,實施再制造產業化項目,形成約10家技術先進、規模較大的產品再制造企業;完善工業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建設一批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到2020年,實現鋼鐵、石化、化工、水泥等高載能行業能源消耗強度下降約5%,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約10%;到2025年,力爭實現工業能源消耗零增長。 

      四、保障措施和推進機制 

     。ㄒ唬┥罨母飫撔,優化市場環境。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對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活動的干預;放寬市場準入,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消除民間資本依法進入相關戰略重點領域的各種隱性壁壘。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嚴厲懲處壟斷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侵權行為。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探索應用信用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嚴格規范市場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ǘ⿵娀咧С,引導創新創業。貫徹落實國家支持轉型升級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整合省級財政專項資金,吸納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建立300億元左右的江蘇工業和信息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制造業升級與兩化融合。引導金融機構創新貸款方式,調整信貸資金投向,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結構。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股權市場和債券市場進行融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質押、倉單質押、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股權質押等貸款業務,建立制造業領域技術創新、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機制。推進融資超市、統貸平臺建設,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鼓勵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ㄈ┘訌娙瞬沤ㄔO,提供智力支撐。著眼于制造強省建設需要,以國際化的視野建立完善引人、用人和育人機制,落實人才配套的各項政策,集聚、培養、吸引一批掌握世界尖端技術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計劃、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打造一支優秀高級管理人才隊伍。推進專業技術職稱和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相銜接、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終身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一批技術應用嫻熟、技能工藝精湛、實踐經驗豐富的高技能人才。建立研究生培養單位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的專業化教師團隊和聯合培養基地,加強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建設,推動專業學位與職業資格的有機銜接。 

     。ㄋ模┙⒙搫訖C制,合力推進實施。密切與國家有關部委的聯系,認真落實部省《共同推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整體推進合力,成立由省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江蘇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和組織領導全省制造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在“工業4.0”等領域建立與有關國際機構的交流合作機制。研究制定江蘇制造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統計監測和監督考核機制,定期開展階段性檢查與效果評估。 

      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落實到位;省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職能和任務分工,制定行動計劃和推進方案,認真組織實施。

     


    公司及工廠地址:蘇州市吳中開發區胥江工業園時進路639號
    智能制造事業部地址:蘇州市吳中開發區胥江工業園時進路639號
    銷售熱線:17715538202
    售后熱線:0512-66059905
    網址:www.wzect.com
    E-mail: gjq@sznsc.com dyz@sznsc.com

    • 手機網站

    • 微信公眾號